政治人物对某人信任的外在表现就是把大事放心地交托他去做,普通人则是放心地向信任者说一些不能给其他人说的私密话。法正和诸葛亮,刘备更信任诸葛亮从他们彼此的性格、行事格局和处世方式来分析一下。

作为普通人,法正是刘备的亲密朋友。刘备是一国之君,也是三国中唯一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卑微的出身,使得他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具有了江湖气息,这是世家出身的曹操和孙权所不具备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同样来自社会底层,虽性格迥异,却都忠于刘备,不受利益诱惑,坚定不移,这源于刘备独特的个人魅力。诸葛亮虽非世家出身,但家庭教育和个人志向,加上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不同,使其性格更带有文人的傲气。他内心目空一切,却被自律的外表掩盖,与杨修等人不同,不显露于外。

法正,却是世家出身,虽有良好的教育,但偏激的个性,长期不得志的境遇,使得法正空有一身志向,却又无可奈何。抛开政治理想不说,诸葛亮很难和这两个人做成朋友,他太自洁,自律。他没有底层人物的那种世俗,也没有长期周游于官场上的法正具有的洞察人情世故的油滑。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能与法正很快成为朋友并不奇怪。诸葛亮与他们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换句话说,刘备会向法正倾诉个人感情,而不是与诸葛亮交谈。这是由彼此的性格决定的。对诸葛亮更多的是尊敬,对法正则更亲近。

作为政治家,诸葛亮是刘备唯一可信之人。刘备是成熟的政治家,不受感情左右。对于品行高洁、具有治国才能的诸葛亮,刘备格外喜爱。离开隆中后,刘备说:“有了孔明,如鱼得水。”这句话更多是对他们的谈话感悟,显示刘备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白帝城中的君臣对话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四字自然而然地震撼着整个历史长河,令众多帝王自愧。然非临终之言。在三国历史上,刘备的识人明智独树一帜,这种举动建立在多年对诸葛亮的深刻了解上。为了确保后人明了,刘备特地嘱咐子女,与丞相共事,以父子之义。在蜀汉政坛,法正短暂的任内成就无人能及,从西川路的奇谋,到庙堂上的宏大规划,再到汉中之争的精准决策,皆让刘备获益匪浅。因此,法正去世时,刘备心生不舍。刘备深知,法正忠诚的是他本人,而非他的事业。诸葛亮能为大局承受多年沉默,但法正却未必如此。

刘备遗言给刘禅中有句话:无以恶小而为之,无以善小而不为。说明他对大事如此,对小事也如此。法正虽有奇思妙策,但品行有致命缺陷,眼中必有一报。这决定他非政坛顶尖。刘备可制约他,一离开,或成灾。故白帝城托孤,唯有诸葛亮。在政治上,刘备只能完全相信诸葛亮,没有第二,刘备比谁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