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航母可以通过利用海水,躲避在某些地理位置的盲区中,隐匿在其中,等待时机发动袭击。然而,中国宣布向全球宣告了一项重大的科技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地波超视距雷达技术,使得美国航母在有效距离内无所遁形。这一成就无疑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

雷达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电子设备,利用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其原理大致相似,通过发射电磁波照射目标,接收目标发回的波束,通过计算得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信息。雷达在一战时期首次亮相,当时英国在面对德军飞机的空袭威胁时,亟需一种探测金属飞机的技术。于是,初代雷达应运而生,虽然功能简单,设备简陋,但在英国的反空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国看到了雷达的巨大潜力,于是在一战结束后,开始大力投入雷达技术的研发。二战期间,雷达经过多次升级和技术改进,功能逐渐丰富,包括地对空、空对地轰炸、空对空火控等多种功能。然而,二战结束后的复盘中,人们发现传统雷达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盲区。

这并非雷达本身的问题,而是地球形状的原因。由于地球是圆的,而传统雷达发射的信号是一条直线,这就导致在远距离时,地球的曲率会产生一些盲区,即使在雷达的有效范围内,也有些目标无法被监测到。这种盲区现象对国家的海防具有潜在的威胁,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海域辽阔的国家而言。

中国必须高度警惕这一问题,因为我国的海域面积极大,北部、西部和南部的陆地并不构成潜在威胁,相反,东部和东南部的海域可能成为潜在威胁的来源。虽然一些人或许认为,可以通过在近地轨道上使用卫星进行监测来弥补雷达的盲区问题,但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存在一些局限性,并且在战争爆发时,太空中的卫星也成为攻击目标。因此,解决雷达盲区问题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防需求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们付出了日以继夜的努力进行研究。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是该领域的杰出代表。刘永坦为我国雷达体系的升级和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的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为我国雷达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针对雷达视野盲区的问题,刘永坦团队攻克了地波超视距雷达技术,有效解决了海浪对雷达的干扰,大幅度延伸了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他们成功研制出的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立体探测能力,实现了海空多类型目标高概率、高稳定同时探测。相较于其他先进雷达,这款中国研发的雷达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具有独特的优势。

有了刘永坦团队研发的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雷达探测范围内将不再存在盲区。即便美国航母试图利用地球曲率进行隐蔽,也将在第一时间被我国雷达发现。这一技术突破无疑在国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外,刘永坦还是一位杰出的教授。他将自己毕生所学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2018年,刘永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将奖金全部捐赠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2021年9月29日,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典范人物。

在中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地波超视距雷达技术的成功研发为我国国防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我国雷达系统的整体水平,还为我国在国际军事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刘永坦及其团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更在于他们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和对年轻一代科研人才的潜心培养。这样的科学家和团队是国家强大的支柱,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