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概念首先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其次质量要足够大,能够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其轨道附近没有其他天体,或在30亿年内可以自行清理轨道内天体的星球才能被称为行星。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所以变成八大行星,这是因为冥王星无法满足第3条要求,根据文学家对冥王星的探查,发现冥王星的轨道是和海王星有所交集的,这一直以来深受争议,而且太阳系中另有多个与冥王星体型大致相等的天体。

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的原因

冥王星的运行轨道被天文学家发现会与海王星有所交集,这是是不是太阳系内其他行星所不存在的现象,虽然它们都围绕着太阳进行着公转,可是他们之间的公转轨道却并没有任何相交,甚至会碰触的可能。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太阳系的其他八大行星,都有能力在30亿年内可以自行清理轨道内的天体,可是冥王星却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冥王星的运行轨道内,还被发现有着众多其他天体,这才是天文学家将其降级为矮行星的原因。

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太阳系内被命名为行星的8颗星球,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其中有着岩石星球,也有着气体星球,无论是大小还是质量都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有一个特定的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众所周知,在太阳系内,其他天体也会围绕着太阳运转。可是特殊的是这八大行星的轨道内,不存在其他天体,即使是存在也能够被自己所清理掉,这是其他星球所不具备的能力。

行星如何被发现与命名

我们历史上人们最先发现的6颗行星就是地球金木水火土5颗行星,当时天文学家们认为太阳系只有6颗行星,并且以五行之说来命名其他5颗行星。直到19世纪以后,天文学家们才又发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下太阳系就成了八大行星,后来在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新的天体。通过当时的科研条件,对于这颗天体的质量体积以及运行轨道的平定,最终觉得它确实符合一个大行星的特征,因此这个行星就被命名为冥王星,也成为了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